继卦台山文化溯源之旅后,天水师范大学科技园赴甘肃省天水市追寻红色足迹实践团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开启“红色记忆・革命薪火代代传”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深度挖掘革命历史资源,将史料学习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让红色基因在代际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文物实证到信念传承
7月15日清晨,实践团首先走进庄严肃穆的邓宝珊纪念馆。展厅内,百余件革命文物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队员们在泛黄的统战书信前驻足,透过邓宝珊将军亲笔书写的 “团结方能成事”批注,系统学习其从抗日战争时期促成西北统战格局,到解放战争中推动甘肃和平解放的历史功绩。
午后转场大革命纪念馆,墙上的烈士名录如星光闪烁,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泣血的抗争史。
在党旗前,实践团全体成员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铭记革命历史,传承先烈精神,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铿锵誓言回荡在纪念馆内,是对先烈的承诺,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当日下午,实践团带着宣传手册再次走进渭南镇的农家院落。这本手册收录了此前收集的口述历史与革命故事,封面印有伏羲画卦图与五角星组合图案,正是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融合的具象表达。

走访途中,队员们还将宣传手册分发给当地村民,当听到老人讲述他生活年代的故事时实践团队成员才深刻领悟到什么叫“历史活在民间”。
薪火相传的实践深意
此次活动构建起“史料研读—场景体验—民间挖掘”的红色教育闭环。在纪念馆内,队员们完成了从“认知历史”到“共情历史”的转变;走进农家,又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传播”的跨越。
正如指导老师在总结会上所言:“革命薪火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要通过青年的脚步走进田间地头,让每一段记忆都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种。”